1.合理的結構設計彌補材質的韌性不足
任何一種耐磨材料,其硬度與韌性都是相互矛盾的,硬度提高到一定值以后,韌性就很難達到理想指標,此時錘頭的結構形狀,就成了決定性因素。錘頭結構形狀設計的合理,就可以在低韌性條件下,盡可能提高材質硬度,以提高錘頭的耐磨性;錘頭結構形狀設計不合理,必須犧牲硬度來提高韌性,以確保其使用可靠性,則錘頭的耐磨性就會大大降低。舉例說明:
老型號錘式破碎機錘頭的結構形狀與立軸式破碎機錘頭也類似。當初設計思想是盡可能減輕非磨損部位(錘柄)的重量,節約材料,降低成本。所以,錘柄部位很薄,只有采有高錳鋼或低碳合金鋼材質才能保證其不斷裂,但耐磨性很差,無法用于熟料的破碎。用高硬度耐磨材料制作該錘頭,很容易斷裂,無法可靠應用。
有些制造廠采用復合鑄造工藝,錘頭與錘柄采用不同材質。由于錘柄與錘頭的連接主要是機械結合,達不到冶金結合,時常會發生脫落、崩裂。他們花費了十年時問才解決了不同材質的錘頭與錘柄的冶金結合問題。
PCX100型高效細碎機設計制造的錘頭,采用高硬度高耐磨性的超高合金鑄鐵材質,一副錘頭38只,每只單重52kg,11個月,共使用5副錘頭,破碎熟料60多萬t,這種細碎機從未發生錘頭斷裂現象,除材質因素外,結構形狀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但這種結構設計的缺點是錘頭剩余殘體比例大。
2.增加錘頭的有效磨損量.延長其使用壽命
耐磨性由材質性能決定,錘頭的使用壽命除了材質的耐磨性因素外,還有“有效磨損量”因素,即錘頭通常的有效磨損量為20%左右,如果將有效磨損量提高到30%-40%,則錘頭的使用壽命就相對延長。破碎機的結構設計上,應有調整錘頭與反擊板之間間隙的機構,可在錘頭磨損后,調小間隙,使錘頭可繼續使用,從而增加錘頭的有效磨損量,達到延長使用壽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