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服裝的產量、產值都位于全國各省市前列,甚至是拔得頭籌。但看看每年中國名牌的榜單,隸屬于廣東的品牌卻不是很多,除深圳女裝近年來表現搶眼外,廣東其他地區能夠讓全國消費者叫得上名字的品牌也是寥寥。
而同屬于中國服裝重鎮的長三角和福建地區卻在這點上比廣東先行一步,服裝產業中的資本運作如火如荼,變加法為乘法,運用資本繁殖產值,在品牌培育方面屢試不爽。
加之,中國加入WTO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讓廣東服裝的拳頭――外貿加工也失去了原有的優勢。人民幣升值、人工成本上漲……外貿加工利潤隨之被攤薄,大量訂單流向勞動力更為低廉的東南亞等地,或是就如有些老板所提:“成本一直在漲,現在是有訂單我們也不敢接。”
這些都給廣東服裝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于是產業升級、走品牌化發展之路成為了沒有選擇的選擇。
按理說,在起跑線上已經被落下一大截,奮起直追才是,而一向以開放著稱的廣東人在外貿轉內銷、加工轉品牌的過程中卻出乎意料的謹慎。
很多企業并沒有直接轉型,粵港澳服裝服飾商會會長湯敏儀告訴記者:“一些有轉型意識的企業,采取的是先幫內地品牌做貼牌的方式來探路國內市場。還有一些外貿企業先將自己的產品拿到批發集散市場銷售,以此來調研國內消費者對于服裝風格和品質的要求。他們做習慣了外貿,不了解品牌的運作,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姚若賓在采訪中談道:“廣東服裝企業的品牌意識在變強,但并不是跟風,很多都是認準自己原來的長處,揚長避短,借助自己的優勢發力,如原來做襯衫的公司會創建襯衫品牌,同理做褲子的也如此,專攻一項,并且做精,為將來提升品牌積累力量。”
既然起步晚,就要做到更完善、更精致,這是譚志強的觀點。對于擁有數家服裝工廠的虎門鎮來說,轉型升級無疑是一項龐大的工程。譚志強指出,轉移要先從政府做起,要有一個好的規劃。虎門現在采取的是城市和產業的雙重升級,“沒有城市環境的配套,產業升級無從談起。”譚志強介紹,擁有優良的文化軟環境是國際上時尚之都的共同特點,虎門就從升級城市道路建設,興建文化花園等方面努力,提升城市軟環境,為廣大服裝企業打造有利產業發展的公共平臺。
同時,譚志強還提道:“廣東的生意人更注重實際,很少急功近利,照搬其他地區的產業資本運作模式可能并不適合廣東。對于廣東服裝來說,品牌化的過程可能是一個慢慢改變的過程。在虎門就有幾家企業,之前由于對于企業、對于品牌的高昂包裝而垮掉。一個企業、一個品牌想要瞬間拔高,不現實。我們這邊的企業更多是穩扎穩打,這樣不但受外部市場變化影響小,而且一旦市場好轉,優勢便凸顯。”
發展服裝品牌本該是高調之事,但在廣東服裝人也做得如此低調,“快中取慢”。
騰籠換鳥空心風險
品牌化只是廣東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的一部分,與之相比,整個產業的升級更復雜和艱難。2008年,廣東省委提出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騰籠換鳥”等概念,對廣東省制造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依賴廉價勞動力而長期發展的服裝產業自然是題中應有之意,這樣的升級也是廣東服裝企業所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
而廣東服裝產業的實際情況也給產業轉移帶來了一系列的難題。
勞動力轉移主要針對一些成熟的大品牌,可以將創意中心留守總部,而將生產環節轉移至內陸地區。而品牌正是廣東所缺少的,在廣東整個服裝產業中,中小型服裝企業(50億元營業額以下企業)是絕對主力。就像譚志強所提到的,很多地方的現實是工廠與市場互相支撐,工廠還無法實現轉移。同時,譚志強還說道:“發展服裝借力資本,無外乎借助風險投資和銀行貸款兩種辦法,而虎門的服裝企業大多數是中小型,既無法吸引風投,很多也沒有不動產用來抵押給銀行。”可見,中小企業占主體給廣東服裝的整體轉型升級帶來了多重束縛。
同時,生產成本的一再上漲,又會將中小型的服裝加工企業逼向死角。針對這一系列問題,有專家曾就此指出廣東服裝產業將面臨產業“空心化”的危機。
至少,就目前來說“騰籠換鳥”對于廣東服裝產業是難上加難。在采訪中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會長劉岳屏說道:“廣東完整的產業鏈會成為抵抗產業空心化的‘殺手锏’,不少服裝企業寧愿忍受人力成本的上漲,也不愿意轉移到其他地區,因為轉移出去之后將會遇到產業鏈不完整所帶來的附加成本可能遠遠高于現在看得見的成本。”
劉岳屏所提到的完整產業鏈則是前邊提到的廣東在設計、生產、銷售等一系列環節上的完備和優勢,而同時坐擁26個各具特色服裝產業集群,從男裝到女裝,從童裝到晚禮服,從內衣到毛衣……這一優勢是其他服裝強省難以匹敵的。只要利用得好,這些都可以是廣東服裝產業升級的加分項,也會使行業的這一次轉身來得更為從容。
要解決廣東服裝“騰籠換鳥”與產業“空心化”之間的矛盾,確實需要花費一番心思,怎樣利用好讓人垂涎的產業優勢?又怎樣規避廣東省特有的產業劣勢?廣東服裝注定要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廣東服裝這個不算年輕的產業能夠通時達變,綻放出新的活力。
來源:
回收庫存 回收庫存電話:13216240788